胡晓斌(编辑)赞成上述说法,他认为,把深奥、博大的理论用通俗化、形象化的语言描写出来,是对学术本身研究透彻的表现,不见得就一定会贬低学术本身。相反,有些学术著作的作者由于语言太贫乏,只会生搬硬套晦涩的学术用语,令人感到面目可憎。文以载道,何必拘泥于形式?
易中天(学者)指出,学术该不该随笔化?该!学术是个好东西,好东西就该让大家共享。随笔化,就是让他人共享的最佳方式之一。学术能不能随笔化?能!厚积薄发原本就是中国学术研究的传统,而随笔则无疑是“薄发”的形式之一。故作艰深并不等于有学问。
(《中华读书报》2.16)